在比賽的最后時刻,計時器僅剩1.6秒的緊迫時刻,2米26的徐昕全力以赴試圖封鎖劉錚的邊線球。然而,經驗豐富的劉錚并未因徐昕的長手長臂而動搖,他精準地找到了繞出空間接球的泰勒-哈維。泰勒-哈維在中場logo前接球、轉身、迅速出手,一氣呵成,球在空中滑翔,當計時器歸零時,它的軌跡仿佛被精確計算過一樣準確無誤地落入籃筐。這一絕殺之球,讓上海隊從絕境中掙脫出來。
賽后,觀眾們驚嘆于盧偉指導的膽識和智慧。泰勒-哈維的出色表現(xiàn)改變了比賽的走向。全場比賽,他投下了37個球,仿佛用一根細棉線牽引著整個上海隊前行。從第四節(jié)開始,每一輪比賽都充滿了生死瞬間的高壓。然而,盧偉指導卻能在這般壓力之下穩(wěn)住陣腳,敢于將CBA最佳外援洛夫頓按在板凳上。
對于稍顯軟弱的教練來說,或許早就將洛夫頓派上場支援了。但盧偉卻有足夠的膽識和信心讓他坐到比賽結束。這其實不僅是膽識的體現(xiàn),更是無奈之舉。在失去布萊德索后,上海隊的陣地進攻已顯得力不從心。李花兄弟的投射和空切也大打折扣。雖然曾嘗試其他球員,但最終還是得依靠洛夫頓來擔起控鋒的重任,讓他像考辛斯一樣承擔起大包大攬的任務。
然而,洛夫頓的傳控能力以及在小空間處理球的技術,與專業(yè)的小后衛(wèi)相比仍有差距。特別是在這種不給任何空間的季后賽中,洛夫頓的組織串聯(lián)實際上成了一個偽命題。沒有布萊德索來拆解防守,上海隊的進攻就如同便秘一般艱難。
廣東隊針對上海隊進行了嚴密的防守策略,連續(xù)兩場使用莫蘭德、杜潤旺、吉倫沃特三個大個首發(fā),甚至大量采用4大1小的陣容來應對洛夫頓。杜鋒指導的防守策略非常有效,導致洛夫頓兩場比賽下來平均得分僅10.5分,命中率也偏低。
上海隊平時的進攻套路在這個系列賽中隨著洛夫頓的被凍結而失效。但當盧偉指導棄用洛夫頓后,上海隊卻開始打得活絡起來。因為廣東隊的配置就是無限針對洛夫頓而來,當上海隊改變思路后,廣東隊的戰(zhàn)術策略便失去了錨點。
莫蘭德在首節(jié)比賽中就因犯規(guī)問題下場,這成為局勢轉變的一個突發(fā)事件。王哲林趁機毫不留情地強吃替補上場的王少杰。廣東隊籃下連丟4分后,杜鋒立刻換上徐昕試圖挽回局面,但年輕的徐昕因移動能力一般和缺乏經驗而難以應對這種場合。
在廣東隊失去莫蘭德的時段里,王哲林得到了更多的機會去對抗王少杰。加時賽的關鍵時刻也是王哲林在籃下為上海隊止血……這一切都表明了上海隊在調整策略后的優(yōu)勢。
廣東隊在進攻端陷入了困境,無法有效地拆解防守并完成終結。他們只能依賴徐杰和吉倫沃特的持球投三分來解決問題,但這種進攻模式顯然不能長久維持。這也讓盧偉有了機會在比賽的關鍵時刻采取新的策略來改變戰(zhàn)局。
哈維的救命三分成為了上海隊翻盤的轉折點之一。而在他的背后是上海隊教練組的智慧和勇氣以及球員們的努力拼搏。他們推翻了原本依賴布萊德索和洛夫頓的路徑依賴轉而采取亂戰(zhàn)戰(zhàn)術成功擊敗了過分聚焦于限制對手的廣東隊。
這場比賽雖然過程瘋狂但盧偉指導的思路卻異常清晰:上海隊能夠絕處逢生是因為他們當機立斷地推翻了原有的戰(zhàn)術依賴采取了新的戰(zhàn)術打法而廣東隊則陷入了困境中找不到方向。這也許就是兩隊之間真正的差距所在吧!